行业新闻

谢文:开放是为了换取第三方用户行为数据

作者:http://www.sina.com.cn    来源:《新世纪》周刊    发布时间:2011-06-14    阅读:485次

  原题《开放的出发点》

  □ 谢文 | 文

  开放不是做慈善,不是学雷锋,而是为了换取第三方服务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不得不做的交换和妥协

  网络业似乎进入了开放高潮期。各种各样的开放平台相继推出,各种开放大会、研讨会、公关会风起云涌,令人目不暇接。这不禁使人生疑:如果用户量排名前100的网站都摇身一变,号称开放了,做平台了,那和不开放或没有平台有什么区别?会不会还是原有格局不变,却把给这100个开放平台做应用的公司活活累死了?

  互联网的开放是有确切含义与范围的,开放的概念不可以随意被开放,否则也就无所谓开放了。有些庸俗开放论倡导者说,只要你原来就有很多用户,不管过去是干什么的,做点开放接口,让第三方应用进来挣到钱,就算开放了,隐隐约约地自己也算中国的Facebook或者苹果了。这种开放的确比封闭进步,但这最多是裹小脚放开成解放脚的进步,服务与商业模式并无本质变化。

  开放的出发点是用户个人和人际关系,这意味着Web2.0对以往模式的否定。今天谈的开放最本质革命,在于一个平台通过多种接口向第三方开放用户、用户关系及用户行为数据,通过用户间的互动,个性化、精准化地传播与推广各种服务和信息。如果只是像Open ID(用户地址开放)一样让用户在自己的平台上使用第三方应用,却不能帮助别人掌握用户行为模式,其最终效果不会好,也不能持久。

  今天谈的开放,解决的是如何在一个简单、方便、粘性大的平台上最有效地满足用户形形色色的个性化需求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让用户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第三方应用。

  据报载,微软即将推出的Windows8会带有APP STORE。如此事成真,Google和Firefox也一定不甘落后。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开放,但因为它们的巨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这种半截子开放也会产生一定效果。如果操作系统都这样开放了,那些不是从用户和人际关系出发,而仅是从某种服务(例如安全服务或搜索服务)出发的所谓开放平台们,还能有什么前景?

  开放的舞台是通用型Web2.0平台,这意味着网络业的一次劳动分工。无论有多少公司想通过开放挤进产业上游,最终一定只有几个能成功。极少数平台和无数的应用带来产业的专业化进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增强和商业模式更新。这些成功的平台公司,未必是现已成名的公司,甚至更可能是通过创新后来居上的公司,例如Facebook和苹果,而不是雅虎或诺基亚。传统模式的成功,会成为创新模式的阻碍和负担。

  开放平台的运营商专心致志做平台而不做应用,是上游而不是上中下游通吃。只有这样,平台才能做专做好,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才不会怀疑自己是被平台运营商随时可以抛弃的玩偶。开放平台一定是通用型的,只有一个入口和完整清晰的逻辑架构,那种迁就原有模式和服务,将平台割裂成若干入口和子平台的尝试,将极大伤害平台的潜力,但愿这只是暂时的过渡而非永久妥协。一站两制最终会两头不靠,搞开放特区而不是整体开放一定会走向失败。

  开放的空间是三维一体的,这意味着全新的广度与深度。业内现在讲得最多的是对第三方应用的开放,虽然也看到若干对第三方网站开放的动作,但只是表面行动。至于对第三方开放自己的用户行为数据,现在还没看到任何动作。三维开放搞了一维半,路还很长,夭折在半路的可能性也很大。开放不是做慈善,不是学雷锋,而是为了换取第三方服务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不得不做的交换和妥协。

  我们今天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来十年互联网业打的是数据战争,谁能尽可能完整及时地将亿万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聚拢在自己的平台上,谁就在战略上抢占了制高点。

  作者为互联网资深评论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