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贵伦。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讯 (记者孙乾)中共北京市委昨天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引入人口评估机制、严格户籍准入和指标调控,实现保障人群全覆盖,制定手机、网站实名制办法等社会管理措施。
扩大基层民主参与管理
各级党委要经常分析社会建设形势,科学制定社会服务管理政策,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社会管理,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实现基层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
此外,要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支持、推动居(村)民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今后,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涉农等领域,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面广、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事项,都须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因未进行评估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
公共服务看齐发达国家
未来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今后5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按照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面。“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别,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界限,构建“职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面覆盖。
严格户籍准入政策和指标调控
■焦点
本市将严格户籍准入政策和指标调控,优先引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人口评估机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引导人口向新城和周边区域合理分布。落实人口总量调控区县属地责任,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分管、属地负责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同时,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居住证、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和改进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努力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解读: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规模问题事关首都可持续发展。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960万。“人口评估机制”意味着政府更重视可持续发展,更重视资源“均摊”背景下保护每个人的利益。以重大决策中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为例,引入人口评估机制,更科学划出了水资源管理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水污染控制红线。
将制定网站和手机实名制办法
意见称,本市将研究制定试行办法,逐步推进网站实名制、手机实名制,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流动。
此外, 本市还将建立全市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与公众沟通的能力,准确掌握网上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解读: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国家已实行网络实名制。我国网络实名制工作尚在积极研究中。从2003年网吧上网实名登记开始,有关网络实名制一直在探索,去年国新办公开确认我国正在积极推动论坛、BBS等网络互动环节的普通用户实名制。深入整治手机淫秽色情要抓住业务推广渠道、手机网站内容接入、服务器层层转租、手机代收费和涉黄网站域名变换等五个关键环节。
未来五年主要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五年提供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增长8%,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2岁,文化教育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形成文明有礼、守法诚信、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服务优质、秩序优良、环境优美的社会氛围,创建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强化各类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社会协同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使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组织将与政府逐步“脱钩”
可找“枢纽型”组织主管 实行退出机制
■对话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本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社会组织将与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分离等。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宋贵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本市600社区将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新成立社会组织可找残联、团委等“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逐步推进社会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
记者:《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具体指哪些服务?
宋贵伦: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社区就业、养老、卫生、体育等7大类26个具体项目,都是应该由政府来给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涉及到体育、卫生等30多个政府部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今年要率先完成600个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市2600多个社区今后都要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记者:《意见》强调,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各类社会组织与行政主管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这是否针对所有社会组织?
宋贵伦:绝大部分社会组织。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这是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方向,在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实现,我们要逐步地让绝大部分组织都与行政主管部门脱离开。今后,行政部门原则上将不再担任业务主管单位,要由残联、妇联、团委等枢纽型社会组织来管理社会组织,行政部门主要依法进行行业管理。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社会组织登记不用再找主管单位了?
宋贵伦:还不能这么说。除了一些试点省市外,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还是双重管理体制。目前,北京还是在双重管理体制下,探讨的是“以社管社”的道路,今后社会组织可以直接找“枢纽型”社会组织做业务主管单位,这样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实行政社分开,让社会组织自己来管理自己。
记者:本市提出深化社区(村)民主自治,规范社区(村)重大事务民主议事规则,健全社区居(村)民会议及居(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民主听证、居(村)务公开制度。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模式,逐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模式是何种模式?
宋贵伦: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人大常委会,是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常设工作机构。这种模式由东城区东四社区创造,将向全市推广。在农村将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模式,将在试点基础上在全市3943多个农村推广。
■专家观点
创新社会管理
成执政新课题
近期,“社会管理”频繁进入中共高层的议事日程。5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中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社会管理”是任何一个形态的社会都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主要是基层社会自治性的管理模式,与政府正式、官方的管理不同,主要依靠民间力量由社会道德和舆论力量进行协调。但在当前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旧的理念和方法已无法妥善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特别是近两年社会群体恶性事件频发,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矛盾尖锐,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凸显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创新思维探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中共执政的新课题。
夏学銮分析说,社会管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的完备和体制、机制的科学规范。群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去协调;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可以有机制保证他去申诉;群体之间出现矛盾,也有制度去调解;正当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能用制度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从北京来看,夏学銮认为,北京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专业化,建立专门机构,同时,既有基层骨干干部培训又有志愿者参与,对于社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北京也面临着挑战,面临复杂的人口难题,对于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问题是北京市一大挑战,可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但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和突破的地方。应该让社会大众参与管理,制定既有人情味又不失社会规范的严格要求。 本报记者 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