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股权转移真相浮现,就是马云单方面行动。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重要模式受到根本冲击
财新《新世纪》 记者 王姗姗
过去两周,阿里巴巴三大股东雅虎、软银和马云(管理层)之间围绕着支付宝发生的争吵、和解与背叛,如同一出高潮迭起的美剧,总有出人意料的情节颠覆观众的想象。
最新的戏码有二:
其一,马云首度承认管理层股东单方面实施了支付宝股权转移事宜,但强调是在告知股东后股东不置可否的情况下,“总要有人出来负起责任,将事情推进下去”。
马云所指的事情,是为获得牌照将支付宝股权从外资公司转移至内资公司。这已经付诸实施,且支付宝也已于今年5月获得央行颁发的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即第三方支付牌照)。通过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两次转让,支付宝的全资控股股东已经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Alipay e-commerce corp(注册于开曼群岛)变成了浙江阿里巴巴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阿里巴巴)。两次交易对价总额约为3.3亿元人民币。
其二,阿里巴巴与雅虎已经初步达成一个补偿方案。数目和方式不明。阿里巴巴两大外部股东之一、一直保持沉默的软银,态度强硬。
软银总裁孙正义是马云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2000年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2004年又追加了6000万美元投资。
据一位阿里巴巴人士向财新《新世纪》透露,在支付宝申请牌照期间,面对“外资企业”这一资质瓶颈,孙正义的确曾提出“协议控制”的方案——即成立纯中资持股的公司持牌,通过商业协议安排,将持牌公司收入转入外资公司。但马云以风险过高为由拒绝了孙正义方案。此后,软银就不再参与有关支付宝补偿问题的谈判。
如果孙正义坚持不表态,补偿方案是否能够实施?如果马云与雅虎达成一致,即使孙正义反对,方案也可以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通过。但孙正义在强硬“不合作”之后,会采取什么行动?支付宝是否还有走回协议控制的可能?
很多互联网人士和法律界人士对于支付宝事件的影响深表忧虑。中国公司在国外信誉受损。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君贤认为,通过“协议控制”来满足中国政府的监管要求,原本是中国大部分海外上市公司的通行做法,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普遍。支付宝的事件开了一个坏头,加大了外资在中国公司投资的法律风险,也破坏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信任。
颠覆“协议控制”的行动
这是一次颠覆性的行动,对于阿里巴巴,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马云对此心知肚明。他选择应邀赴美参加《华尔街日报》第九届数字大会,并于前一天与其团队精心准备了40个问题,目的都是希望外界能够善意理解管理层这次行动的动机。
在6月2日当天,马云用英语侃侃而谈。对此次支付宝股权转让事件,他称:其一,“股东大会不知道这个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二,“雅虎考虑的是雅虎股东的利益,软银考虑的是软银的股东利益。总要有人出来负起责任,将事情推进下去。”。
中国人民银行将网上支付纳入监管范畴是从2005年6月出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草案(下称《办法》)对外征求意见开始的,五年后,该《办法》才正式出台,但有关准入资格的申请审批流程等细则仍未明确。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的说法,公司是在“一条条跟央行沟通求证”后明确,获得牌照的惟一可靠途径是由外资转内资。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股东多次将相关情况报告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
“早在2008年,董事会就对支付宝的股权问题做过讨论——如果准入门槛涉及公司内外资属性时,公司应该怎么做。”到2009年《办法》改到第六、第七版时还没发牌,管理层又再次将情况告知董事会。而董事会的态度,据阿里巴巴集团方面透露,是“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回避表态”。
孙正义提出用传统的“协议控制”模式解决外资身份问题,但遭到了马云的拒绝,他的理由是央行不会同意。
雅虎和软银并没有与央行沟通的渠道,更何况是如此敏感而又最具中国特色的牌照问题。他们只能通过管理层来探知中国监管当局的底线,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为了牌照牺牲在支付宝的权益。他们选择了沉默和观望,希望等待事情自动出现转机。
但显然,马云和管理层不愿再等下去。而雅虎和软银仅仅在阿里巴巴集团层面持股,而未在相关子公司持股的局面为管理层的行动提供了操作空间,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阿里巴巴分两次将支付宝股权转移至浙江阿里巴巴,这家公司由马云和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之一的谢世煌分别持股80%和20%,转让价是象征性的3.3亿元。
“在迎合相关的监管政策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支付宝可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上述接近高层的阿里巴巴内部消息人士表示。
但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行动。
马云将支付宝转移做成既成事实,然后与雅虎谈判补偿问题 。补偿将主要通过现金方式,也包括管理层回购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的问题,但进展不详。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称,如果回购,管理层意在从雅虎回购15%-20%左右的股权,加上管理层现在持有的约30%的股权,管理层将重获控股权。
根据雅虎2005年入股阿里巴巴集团时签署的协议,雅虎和软银分别拥有阿里巴巴集团约39%和29.3%的股权,集团董事会的席位由雅虎、软银和管理层按1∶1∶2的方式分配。
由于原中国信息产业部不允许将ICP(内容资产)海外上市,从1999年新浪通过“协议控制”方式解决了上市难题以来,在过去十多年中,“协议控制”成为希望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满足监管要求的标准模式。但现在,支付宝先转后谈的做法正在颠覆这个传统模式。
软银的抉择
但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坏榜样。
“这个事情太过分了。马云要做一个‘合乎中国监管政策’的公司,这个可以理解。如果为了遵守中国的法律而必须把股东的拥有权置换掉,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得在股东同意后才能做,一定要先谈妥补偿,做好股东利益分配再转嘛。”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是破坏游戏规则的做法,现在海外对这件事的评价糟透了,很多报道直接用“偷”来形容。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利益第三。”早在2010年9月22日,马云在参加美国知名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的脱口秀节目时,就曾如此介绍他的企业哲学,并称之为“他的信仰”。也是在这样的信仰下,马云在员工持股问题上表现相当慷慨,在支付宝的问题上甚至曾有过随时可以“献给国家”的说法。
这样的企业哲学建立在阿里巴巴集团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基础上。从2000年引入软银到2005年与雅虎换股,马云在多次融资中都表现出对控制权的重视多过对股权的在意。由此形成的结果,是马云及其管理层目前只是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三大股东,马云个人在集团持股不到10%。但根据阿里巴巴与雅虎和软银签署的协议,马云在阿里巴巴即使只有一股,也要在董事会有一席之地。
“对那些有意愿投资的人,马云的回复总是——‘你要买我股份没问题,但一定要我来掌控这家公司,否则的话我不也需要你这样的投资’。”一位曾经与马云进行过投资谈判的市场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评价说,马云的原则就是“把投资者纯粹看成财务投资者”,“你可以做股东,但对公司什么也不要管”。
以这样的方式,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一直牢牢掌握着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由此形成了弱势董事会强势管理层的格局。这为马云在支付宝股权上的操作提供了空间。
这种控制权并不安全,尤其是按照协议,第一大股东雅虎从2010年10月起已经有权要求增补一个董事会席位,与管理层股东在董事会投票权环节分庭抗礼。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感,马云近两年来一直在为回购控股权而努力,并为此寻求其它外部投资者和PE的帮助。据福布斯网站5月25日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马云曾在2011年初提出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手中15%的阿里巴巴集团股权。
据前述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阿里巴巴集团在去年与雅虎两次讨论过回购的问题。两次雅虎都在最后一分钟放弃。现在,正是支付宝的问题将双方又重新拉回了谈判桌,客观上增加了管理层股东在集团股权争夺战中的筹码。也因此,马云的一些支持者认为,若马云为此选择“铤而走险”——以牺牲公司对外名誉为代价,也是相当值得的。
美国时间5月25日,雅虎在其年度“投资者日”活动中对外表态称,所谓补偿方案,将是针对支付宝在其“非淘宝业务”板块的价值现状以及未来增量的评估而做出,并透露杨致远等人此前一周已赶到中国与马云面对面谈判。
在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看来,此事大局已定。“雅虎没有更多的好牌可打,因为它的股价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阿里巴巴的价值在那里撑着,所以豁不出去。马云最多就是名誉受损,但他知道两大股东都不太敢撕破脸。”
摆平了雅虎之后,现在横在马云面前的最后一道障碍是孙正义。这位长得很像《大富翁》游戏中的“阿土伯”的风险投资巨擘,并不像他的长相那样亲善和无害。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孙正义并不满足于在阿里巴巴的财务投资者角色,比如淘宝去年进军日本的行动便是在他的主导下完成。现在,他正以沉默的不合作挑战马云试图构建的权力新格局。
不过,沉默的下一步是与马云刀兵相见,启动法律程序维护股东权益,还是获得更理想的商业利益偃旗息鼓?答案将在争夺阿里巴巴的第三季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