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萍
本报记者获悉,5月23日,央行牵头主导的“中国清算行业协会”或将在北京正式成立。极有可能,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出水。
该来的终于来了。谁是幸运的宠儿,谁又会“老马失蹄”?
首批获牌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能超过30家。从此前申请公示的情况来看,拟申请支付业务类型主要有三大类: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公示企业既有三项全部申请的,也有的只申请其中一两项。
其中,预付卡业务的审批最为严格,或将审慎放行。“据我所知,三四十家公示企业一半以上都申请了这项业务,但(预付卡业务牌照)很难给。” 19日,一位业内人士受访时告诉记者,“我想不超过六七家。”
预付卡,按央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解释,是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
用业内通俗的解释则是,“跨行业、跨法人”的储值卡,最常见的是各种发卡公司发行的,可在该公司以外的地方刷卡消费的购物卡。“仅在发卡公司内部使用的卡,或具有公益性质的卡如公交卡不在央行监管的范围。”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今年2月撰文指出,对于预付卡业务,应实行分类管理。其中,“要限制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经营的专业预付卡公司的盲目扩张,凡是不严格执行监管部门关于发票、备付金实名登记等相关管理规定的,要坚决予以整顿、清理和打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虽然多年游走于灰色地带,“预付卡”早已深入千家万户,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渐甚。一方面,它极大地满足了消费便利的要求,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它在“行贿、受贿”、“逃税、避税”等社会腐败问题上扮演的主要角色,随着发卡量的膨胀正在扩散,饱受诟病。
如何接管和规范预付卡发行公司,是摆在央行非金融企业监管处面前的头疼事。除了将卡的发行和使用回归正途,对预付卡公司沉淀资金的监管,更将极大地挑战央行的智商。
迄今为止,《备付金管理办法》等实质有效的监管措施,还未出台。
是时候,改动真格的了。
购物卡“走关系”背后
金融机构云集、资本暗流的北京金融街,有一幕景象与它的“高端”形象形成极大反差:从百盛购物中心西门往北至少一百米范围内,有一大长排衣着朴素、拎着大包、装扮相似、神色又有些神秘的人在原地徘徊不止,只要有路人经过,就会上去小声吆喝:有卡吗?卖卡吗?高价收卡。这些长期盘踞在此的购物卡“黄牛党”们,已是金融街一景。
“预付卡”灰色江湖
当然,这种在高级商场门口“倒卡、卖卡”的现象不仅仅此处才有,如今已经遍布北京、乃至全国诸多商场。
“低买高卖”是黄牛党普遍的牟利方法。记者暗访发现,根据购物卡面值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回收价格通常为卡面价值的九折至九点三折,如果遇到批量转卖,黄牛价可达到九五折甚至更高,而抛出时通常用“团购”的方式,价格可以达到卡面价值的九五折甚至九八折。中间的差价即是其净收入。
“通常在年关、以及过节的时候,卡回收业务会十分火爆。我们都是现金交易,验完卡直接给钱,如果数量大,就在银行网点或自助取款机旁边交易,立刻提款给你。”记者曾被这样告知。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这不过是市场经济下的等价交换,并无强迫,似乎无可厚非,但一旦黄牛交易发达盛行,其中必有问题。
在百度上检索“购物卡回收公司”,词条有115万之多。专业的、集中的、有固定办公地点、聘用固定人员,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购物卡回收公司比比皆是。记者曾致电北京丰台区一位自称某购物卡回收公司总经理的人士,他熟练地报价,并称如果需要向他团购,不仅折扣多,还可以开具有关发票。
而通过正规的购买渠道,如商场代售点等,不仅没有折扣,还需要支付一定手续费。
以北京资和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商通卡”为例,现金办卡,按照卡片金额的3%收取手续费(金额小于500元收15元手续费)。
而消费者向“黄牛党”购买购物卡还需承担的风险是,一些“艺高人胆大”的黄牛们以“克隆卡”代替真卡出售,购卡者往往当面验卡时发现不了,而实际消费时采发现卡里的余额大幅减少了。
“购物卡的盛行在我国是个需要关注的现象,”一位行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单位购买这种卡出于给职工发放福利时避税的考虑,更有大量购物卡被用于职务消费和行贿等权钱交易。”
记者调查的一家国企事业单位,该单位财务部人士称,“每年采购商通卡等购物卡花费的资金达几百万,每张面值1000元至1万元,用来打点客户,可以开办公用品发票,由于是熟客,(商场)还能给九折折扣。”
该单位面对的“客户”恰恰是政府公务员。
这并非个案。
相对于现金和实物,购物卡行贿“走关系”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且追查难度极大,在我国已是普遍现象,屡禁不止,也难以禁止。
2010年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调研发现,在近五年审结的13起涉购物卡犯罪案件中,用购物卡行贿受贿的案件有6起,占46%。
沉淀资金打新股
必须指出的是,预付卡本身绝非坏事。相反的,由于其便捷、环保、高效、成本低廉使用空间非常之广、值得推广。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预付卡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化。除卡发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数据处理商、网络公司、预付款公司等参与方不断涌入,预付卡已经渐成产业体系,成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补充。
到2008年底,国内预付卡发行量合计已达到26亿张,《2009年中国预付卡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内流通领域预付卡的发卡资金规模达到人民币10925亿元,交易笔数17.5亿次,吸收沉淀资金约人民币397亿元。
不过,由于长期缺乏行业约束、规范机制,预付卡行业的发展环境渐渐偏离健康的轨道。这已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知道了“黄牛党们”的发财路径,再来看看预付卡发行企业的盈利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开发预付卡市场,可以获得巨大的现金流和丰厚的利润,利润来源有三项:手续费、沉淀资金收益、消费返佣等。
手续费从商户获得,一般日终结算。
沉淀资金是大头。发卡公司动辄可获得几千万、上亿元的现金,这些资金事实上成为了发卡公司的“零息贷款”放在银行账户上,即使是作为活期存款计算利息,每年也为发卡公司带来上百万的利息收入。
沉淀资金的“收益”不仅于此。记者采访的一家预付卡发行公司人士透露,外界不太注意的是,沉淀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来源是储值卡的“残值”——“我们行业内都知道,储值卡的剩余资金其实很多,大多数消费者刷卡刷到后来,卡的残值就不用了,或者忘了,这部分我们粗略统计过,平均差不多占到卡面值的5%。”积少成多。这几乎是一笔毫无成本的、隐形的资金。
“预付卡”灰色江湖
“沉淀资金如果仅仅是躺在银行账户上就罢了,外界更不清楚它是怎么被使用的。以前我们会做一些无风险投资,股市好的时候去打打新股之类的。”该人士直言不讳。
预付卡业务之所以较互联网支付业务复杂,也是在于沉淀资金。互联网支付由于资金流动速度快,相对于预付卡,沉淀资金规模小得多,沉淀期限短,风险也相应较低。
然而沉淀资金的监管始终是呼声已久而措施未见的监管“真空”。
牌照即发
业界寄望于备付金管理实施细则。这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是缺失的一项。
客户备付金是指支付机构持有的客户预存或留存的货币资金,以及由支付机构代收或代付的货币资金。它是沉淀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
管理办法删除了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对“备付金”的有关规定。据业内人士透露,央行就客户备付金管理出台了专门的实施细则,在业内征求意见已久,只是至今正式文件还未出台。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备付金这块非常复杂,央行制定的是对所有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备付金管理办法,而实际研讨过程中发现,备付金管理要根据业务细分区分对待。
央行支付结算司的一位处长4月初对媒体表示,预付卡管理办法正在拟定,对额度控制、赎回等都要纳入相应监管范围。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从去年年底算起,央行可谓吊足了市场的胃口,其态度之审慎也证明,一些监管真空地带的填补,央行还未胸有成竹
监管一个如此新兴、发展又如此迅速的行业,央行也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摸索中。这个过程中,申请牌照的支付企业从最先露面的17家逐渐增长到三四十家。
尽管申请预付卡业务的公司并不少,不过记者发现,行业内一些标杆性的预付卡发行公司未在其中——例如北京资和信集团。
不过,该公司控股的北京商服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出现在第一批17家公式企业的名单里,但其申请的是互联网支付业务牌照,该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
此外,对预付卡的疏导,应是各部门合力方能为之。“例如储值卡的实名制、购卡者不能获得发票,等等这些规范措施并行并用。”上述预付卡公司人士指出。
第三方支付这一块,本来就是江湖。不过现在,野蛮生长时代将告一段落了。
据悉,由央行牵头的首个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已于5月9日低调地在京召开了理事选举大会。当日参会的除央行官员,还有157家银行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代表。协会会长由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蒋超良出任;央行营业管理部党委委员、副主任蔡洪波出任协会专职常务副会长。
这被业内解读为发牌照的“前戏”。
“重头戏”也要来了。
5月19日,据数位业内人士透露,央行或将于5月23日召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成立大会,首批牌照极有可能同时颁布,一位收到邀请函的支付公司代表不无兴奋地说,“估计这回是真的要发牌照了,总不可能协会都成立了,还没有会员吧。”
但对于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预付卡业务的准入,可能需要更多时间。